< >

研究基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本站首页 >> 研究基地 >> 正文

越文化研究所简介

发布日期:2016-03-22 14:29    点击次数:

     越地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越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文化研究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推陈出新的长远学术事业,浙江省越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在越文化研究中承担光荣的领军使命。
      我们所致力研究的“越文化”,包括:
 1.从民族发生学角度来看,“越”首先指“於越”,因此,越文化首先是指於越民族文化。於越民族是繁衍生息于以今会稽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有别于中原华夏族的少数民族。就首创稻作文明、丝绸文明、海洋文明,拥有独特的建筑文明、玉器文明和青铜文明,以及其后参与形塑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汉族和南方各种少数民族而言,於越民族文化堪称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和奠基者之一。
 2.从最早享名于世的形态来看,“越”指的是先秦越国,因此,越文化主要又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文化。从越国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越文化,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创造了一个辉煌政治典范,树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图腾,与《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儒家思想一起缔造了中华民族精神最可宝贵的内核,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永恒的精神动力。
 3.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关键内核来看,“越”还指先秦越国首都及近畿地区,因此,越文化还可理解为经历先秦越都、秦汉会稽郡、隋唐越州、宋元明清绍兴府路(均含今余姚和萧山)与今绍兴市等演变的古今绍兴文化。从古今绍兴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越文化,它是中华人才文化的标本。诚如毛泽东的名诗所言:“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之中,历史记载了一代又一代绍兴人才的远见卓识、顽强意志和爱国赤诚。
 4.从主导文化属性的重心区域来看,越又可理解为於越民族发祥地和越国腹地的浙东地区,因此,越文化又可理解为古今浙东文化。从古今浙东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越文化,它是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先进代表,在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宗教、艺术、藏书等等精神文化层面,特别是在经、史之学方面,成为近古以来中华传统精神文化的翘楚;也推动整个中国精神文化从僵化的思想权威中解放出来,推动个体生命从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中觉醒。
 5.从文化发生时空的长期统一性来看,“越”还指原越国直接统治的主要区域,也就是今浙江省地区,因此,越文化又可指古今浙江文化。清代学者顾栋高综合民间传说、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所得,分析指出越国强大之前的具体统治范围:“其地全有(今)浙之绍兴、宁波、金华、衢、温、台、处七府之地;其(今)嘉、杭、湖三府,则与吴分界;由(今)衢历江西广信府,至饶之余干县,与楚分界。”由此可见,今浙江全境与当年越国长期直接统治的范围存在高度吻合关系。从古今浙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越文化,它是中古以来不断崛起的中华地域文化的先进重镇之一。
 6.自古吴、越同气共俗,在唐代以后的诸多语境中,“越”还是“吴越”的省称。在先秦时代,“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吕氏春秋》),本来风土民情就很接近,吴国占领越国,吴文化曾经短暂覆盖越文化;越国后来彻底灭掉吴国,越文化又以更大的力度覆盖到吴文化之上;吴越归一后的越国又先后被楚国和秦始皇所征服,共同接受楚文化和中原大一统文化的影响。从文化的近邻作用范围来看,越文化又可以是古今吴越文化即一般所称江浙文化(含上海文化)的代名词。
 7.从文化辐射的影响范围来看,“越”还泛指长江沿线以南整个南方中国,直至越南的“百越”,因此,越文化还可以指南方百越文化。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四载:“自交趾至于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清《四库提要•百越先贤志》亦载:“南方之国,越为大,自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著者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泉,故闽越也;东海王揺,都于永嘉,故瓯越也;自湘漓而南,故西越也;牂牁西下邕雍、绥建,故骆越也。统而名之谓之百越。……百越先贤,……兼及会稽,以勾践旧疆,自南越北,尽会稽故也。”
 这七重内涵的越文化,界定各有侧重,之间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在这些界定中,除了吴越文化和百越文化是就越文化的近邻作用范围和辐射影响范围而言外,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古今浙江文化;於越民族文化是其发生学来源,是其萌芽阶段,越国文化则是其方国阶段;浙东文化是其重心所在,绍兴文化则是其关键内核。所以,我院(中心)的研究,亦以绍兴文化为第一重点,以於越民族文化、越国文化、浙东文化为第二重点,而旁及于浙江文化、吴越文化(江浙文化)和百越文化。(详《“越”的多重内涵与越文化的历史地位》一文,载2010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中心发轫于1999年正式建立的校越文化研究所,2002年升格为越文化研究院,2006年申报为“一地多点”式的省社科重点基地,2010年升格为独立基地,成为浙江省内外唯一专业从事越文化研究、交流及其价值当代化的学术平台。现有越地文学艺术、越地历史文化、越地经济发展与文化关系三个研究方向。现有20位专业研究人员中,浙江省社科学科组专家4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才8人、绍兴市领军人才2人、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人。按照“有重点、入主流、上水平、出特色”的建设方针,中心在以下方面奋勉有为,受到学界和有关各方好评。
  ——多渠道推进学术研究。近五年精心准备,公正科学评出和组织实施中心省社科规划基地课题和内部课题5批34项。从基地课题成功培育王晓初教授“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刘家思教授“刘大白评传”、叶岗教授“越文化发展论”、邢蕊洁博士“清代两浙文化家族联姻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王轶之博士“绍兴城市方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成功培育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项目等9项。在《学术月刊》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优秀课题专著30多部,其中《越国史稿》《广义吴越文化通论》《越文化通论丛书》《越中现代知名作家评传丛书》《越中书法史》等堪称标志性成果。向全国学术界征集越文化研究优秀专著予以全额资助出版,推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朱丽霞教授《吴兴祚文学幕府年表》、湖北经济学院黄敦兵博士《黄宗羲伦理思想的主题及其展开》等专著多部。中心成果在全省评  奖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近五年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各种奖项12人次。
  ——多层次开展学术交流。近五年或独立主办,或与复旦大学等联合主办,或接受浙江省委宣传部、绍兴市委市政府等委托举办,召开“(全国)区域文化研讨会”“江南暨越地戏曲研讨会”“浙江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古城文化与区域发展高峰论坛——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纪念王阳明逝世48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5次。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宁波大学浙东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院等省内外其他兄弟单位建立较密切联系。先后派出外访和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专家,接待兄弟单位和日本、韩国等境外专家学者来访或举办学术讲座,各达40多人次。与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院、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上虞区乡贤研究会等市属地方文化机构,也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中心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每年一辑出版《中国越学》(已出六辑中的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每月一期出版《越文化研究》校报专版。连同中心网站,这些都较好起到学术交流作用。
  ——多种方式实现越文化价值当代化。一是积极参与省市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如“新编《浙江通志》”是2011年开始启动的建国以来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人文社科项目,中心潘承玉教授团结有关专家,成功竞标其中的“越文化卷”,力图通过该卷的编撰把越文化精神遗产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又如“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是2011年8月启动的绍兴市重大文化工程,中心为此完成“会稽山古香榧群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越文化支撑研究”课题,有力支持“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2013年5月成功获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实现越文化精神遗产向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一次对接。二是面向社会各阶层举办学术普及讲座。近五年在绍兴市机关“夜学讲堂”、绍兴市图书馆“越州讲坛”、绍兴市社科联“人文社科大讲堂”等平台,组织举办“解码越文化”系列讲座近40讲,部分讲座内容还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三是积极把越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高校学科建设资源。如学校“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研究”省级创新团队和首批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的两个,其特色方向都与越文化研究相关。
  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这是时代赋予人文学者的光荣使命。中心期待继续得到学界和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竭诚欢迎海内外中青年学者的加盟!(见《光明日报》5月22日第7版)

  主  任(院长):副校长寿永明教授。    
      执行主任(执行院长):潘承玉教授。  
    通讯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900号   绍兴文理学院南山校区13号楼205室  越文化研究院  
    邮    编:312000  
      联系人: 莫尚葭    
       电  话:0575-88341849      电子邮箱:     yuewh@usx.edu.cn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人文社科处  |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环城西路508号  |  邮编:312000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